解密古老的乌镇_康辉旅行社

来源:深圳康辉旅行社 发布:2015年01月13日 作者:ccv160.cn 人气:6571
1、肇庆堂银楼厅上厅2、昭明书院3、月老庙4、益大丝号作坊5、亦昌冶坊6、叙昌酱园7、囍庆堂8、西栅桥里桥9、西栅水阁10、乌将军庙11、水上戏台12、水上集市13、茅盾陵园14、茅盾纪念堂15、灵水居16、老邮局17、江浙分府18、恒益堂药店19、关帝庙20、草木本色染坊

很多朋友说起自己都是居住工作的这些城市,总是一副咬牙切齿、苦大仇深的样子。把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一股脑儿都归咎于所在的城市,为了逃避城市对他们的迫害,旅游成了暂时的麻醉。多少“问题携带者”(指心中有成见却四处寻找答案的人)踏上了奔赴浙江乌镇这旅程,他们在那里似乎找到了想找的东西。有感动,有生命的唤醒,洗了肺也洗了心,问题好像解决了。

1、肇庆堂银楼厅上厅

肇庆堂银楼厅上厅

朱家厅位于西栅景区,是乌镇一个朱姓大户人家的宅院,乌镇人都喜欢称其为“厅上厅”。乌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畔,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,地理位置非常特殊,水陆交通发达,因此商业繁荣,经济发达,因此做生意的人特别多。在乌镇,有许多大户人家的厅堂宅院,像东大街的徐家厅、赵家厅等,这些房子建筑风格别致,厅堂雕刻精美。朱家厅不仅汇集了这些大宅院的特色,而且也是乌镇独一无二的一个厅,它的特点就是“厅上有厅”。

        乌镇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,虽有“墙倒屋不垮”的优点,但火灾始终是一大隐患。有鉴于此,朱家厅在二楼楼板上铺设了一层青砖,避免烛火掉落引发火灾的危险;同时,铺了青砖后在楼上行走时的声响较直接在木地板上更轻,可以不影响楼下生意。这种“厅上有厅”的建筑形式是十分罕见的,听说它是主人聘请当时建筑宫廷的高手所建,建成后为检验楼板的牢固程度,曾在楼上放了石臼捶打年糕,而楼板丝毫未损,充分反映了当时建筑工匠的智慧和主人的用心。

        朱家厅的正堂名肇庆堂,屋主弃官从商后做起了珠宝生意,并把珠宝行取名为“肇庆堂”。由于朱家的珠宝做工精细,质量可靠,当时在江南一带,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,当地百姓筹备婚事,必购“肇庆堂”珠宝饰品。如今的朱家厅里,还展出有许多珍藏至今的金银饰品,其精美工艺与现代机械加工的饰物相比毫不逊色。


2、昭明书院

昭明书院

昭明书院位于西栅景区,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。萧统编辑整理的《文选》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。在很长一段时间,《文选》和后来的《古文观止》、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,影响深远。

        书院坐北朝南,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。主楼为图书馆,收藏有文化、社会科学、艺术、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可供阅览,并设有电子阅览室、讲堂、书画、教室等。中为校文台,为著述编校之处。前方庭园中有四眼水池,四周古木参天,浓荫匝地。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(1573-1620)建立的一座石牌坊,高5米,面宽3.8米,上题“六朝遗胜”,龙凤板上为刑科给事中,里人沈士茂题写的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”字样,“文革”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故得以幸存,1981年经桐乡县人民政府加以修整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   书院西为拂风阁,是喝茶、读书、交流的场所,水池中央有明代经幢。晚风轻拂时,坐在露天的亲水平台上捧一卷美文,品一壶香茶,闻一曲琴韵,会让你深深体会到读书的快乐。

        书院后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馆。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,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,这个展馆里陈列着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照片、介绍和获奖作品。


3、月老庙

古老的月老庙

位于西栅景区游览车通道中段路边,外表很不起眼,没有宏大的场地和幽深殿堂,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庙建筑,甚至不注意的话会忽略它的存在。但所谓有仙则灵,它悠久的历史和灵验的传说却在当地颇负盛名,也许和爱情一样,平凡的才是永久的吧。

        过去单身的青年男女到了怀春年龄总会悄悄的到这儿烧柱香,许个愿,祈求月老保佑他们找到如意的另一半,更有热恋中的恋人携手来到庙中,祈祷爱情长久,终成眷属。有趣的是,此庙四周的树木都是双枝并发,树亦有情,何况人乎!

        随着《似水年华》的热播,乌镇成了寻找和品尝幸福爱情的天堂,这座月老庙也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“爱情热点”,每天都会有人寻访到这儿,许下海枯石烂的誓言。


4、益大丝号作坊

益大丝号作坊解密

位于西栅景区。乌镇素有“丝绸之乡”之称,物产富足,其地宜桑,乡民多以养蚕作绵为生,更兼河港纵横,舳舻相继,乌镇便成为了囊被全镇兼而辐射周边地区的丝绸业集散中心。至清代中晚期,镇上丝业愈加鼎盛,店肆林立,其中不乏张同盛、徐添源等财力雄厚、声誉卓著的百年老店。

        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(1875年),创始人为沈学昌,几十年风风雨雨,丝号屡仆屡起,以优良服务立市,薄利多销取胜。逐渐发展成包括种桑民、养蚕、缫丝、制丝、造锦为一体的大作坊,闻名于苏、沪、杭。

        1923年,沈永昌的大儿子沈学文继承父业后,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,经多方考察后决定以织锦产品代替传统产品。岁中,他亲自选拔十余位学徒分赴杭州、苏州、南京等地学习织锦技术。经几年辛苦,反复试制,终于装造出有近二千个部件、一百多道工序的织锦花楼机。

        大花楼机从绘制意匠图至织出成品,需耗时百天有余。织造工艺极为繁复,一天仅能织5—6厘米,可谓“寸锦寸金”。织成的锦缎质地坚实、雍容华贵,当地人称这种吸收了中国著名织锦工艺,融合了本地传统特色的提花丝织锦缎为“乌锦”。

        益大丝号作坊区全面展示了从种桑、养蚕、收茧到缫丝、织锦的各道工序,你可以在这儿看到河畔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桑树;蚕宝宝逐渐长成、吐丝结茧;可以亲手在古老的缫丝机上操作缫丝,也可以观看国宝级的乌锦织造工艺,欣赏精美绝伦的乌锦珍品展示,乌镇甚至整个杭嘉湖平原悠久的蚕桑文化淋漓尽致的一一为您展现。


5、亦昌冶坊

亦昌冶坊解密

位于西栅景区西市河南岸。明代嘉靖年间,有一位湖州的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乌镇开坊经营,在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,所以生意兴旺,这也是乌镇冶业的开始。

        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,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,当地人称”石脚屋”,这是为了防止冶炼时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险。天井中安放有一口大锅,号称“天下第一锅”。这口锅是在同治五年(1866年)沈氏的后人所铸。原来沈济之后,他的后人各自经营,分为大炉和小炉两个行业,在同治五年达到鼎盛时期,当时沈家人为展示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,同时也为了展现他的经济实力,遂精心冶炼出这口“天下第一锅”。

        在民间,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所敬仰的神,冶坊也不例外。尽管参与冶炼工作的大多是男人,但冶坊里供奉的却是女神,也许是工匠们觉得温柔善良的女性可以保佑他们生息,给他们疲惫的劳作带来更多的慰藉吧。

        沈家精湛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至今。纯生铁锅虽然比现在的铝锅、不锈钢锅较为笨重,但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、能减少蔬菜烹饪中维生素损失的特点却一直受到推崇,怪不得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也大力提倡使用传统的中国式铁锅了。